黄宜舟 | 書評:《Theatre, Time and Temporality》

《思逸》期刊 |Intellect 出版社特邀書評欄目

Theatre, Time and Temporality: Melting Clocks and Snapped Elastics

by David Ian Rabey

戲劇與時間

書評作者:黄宜舟

在Theatre, Time and Temporality: Melting Clocks and Snapped Elastics一書中,戲劇教授David Ian Rabey闡釋了他對時間和戲劇之間的關係以及戲劇如何以各種不同方式呈現時間的理解。除了任教於威爾士亞伯大學(Aberystwyth University)的戲劇、電影和電視研究學院以外,Rabey同時也是一名劇作家和導演。從Rabey教授的等身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研究興趣以英國戲劇傳統為基礎,主要側重於當代英國劇作家,如霍華德·巴克爾(Howard Barker)、艾德·湯瑪斯(Ed Thomas)、彼得·巴恩斯(Peter Barnes)、大衛·羅德金(David Rudkin)和大衛·愛德格(David Edgar)。Rabey的研究範圍十分清晰地體現於他在書中論述觀點時作為例子選取的劇作家和作品。

也許是Rabey是劇場實踐者的緣故,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其整體結構稍不同於傳統的學術寫作,更加具有操演性(performativity)[i]。本書的第一部分題為「時間中的戲劇(Theatre inTime)」,它包括前兩章。隨後一部分名叫「中場休息(Interval)」,短短四頁的「中場休息」隔開了本書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的標題為「戲劇中的時間(Time in Theatre)」,它共有三章,每兩章都被名叫「幕間節目(interlude)」的一小部分隔開。緊隨第五章之後的是正文的最後一章,作者將其稱為「非結論的結論(inconclusion)」。讀過本書目錄,我不禁聯想到十八世紀英國觀眾在劇場看戲的經歷。1720年之後的英國劇場晚間演出的節目安排有一個定式:觀眾先欣賞大約半個小時的音樂,隨後是當晚劇碼的序幕,然後才進入正題開始當晚足本劇碼(full-lengthplay)的表演。足本劇碼通常是多幕劇,幕間穿插其他短小的娛樂演出。當晚的主要劇碼演出結束後,觀眾可以選擇留下來觀賞加演的短劇(after piece)[ii]。加演的短劇往往是喜劇性質的,最常出現的形式是義大利即興喜劇(commediadell’ arte)。Rabey教授將「非結論的結論(inconclusion)」一章命名為「懺悔吧小丑(Repent, Harlequin…)」。這更加印證了我的聯想:小丑是義大利即興喜劇裏的核心人物之一,也往往是笑料所在。

Rabey開篇在序言中提到:「本書聚焦於一個常常被忽視的關聯,即戲劇演出如何通過刺激觀眾對時間的感受而為他們對於時間的想像打開了一扇新的門(it focuses on a surprisingly neglected relationship, on how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offer a time-based hinge in the imagination, through a time-based hinge inperception)。」作者隨即在第一部分裏探討了一些不同於常規的對於時間的理解並提出這些非常規的時空模式也適合用來解讀戲劇。這兩章理論性的論述比較艱澀,因為作者旁徵博引,不僅引述了作家和戲劇專業的學者,而且大量地借鑒了社會學家、哲學家和物理學家對時間的理解。Rabey詳細闡釋的理論框架之一是物理化學家(physicalchemist)伊利亞·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提出的耗散結構(dissipative structure)。普里戈金是這樣定義耗散結構的: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不管是力學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乃至社會的、經濟的系統),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系統內部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時,經過漲落,系統可能發生突變即非平衡相變,由原來的混亂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間上、空間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這種在遠離平衡的非線性區形成的新的穩定的宏觀有序結構,由於需要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或能量才能維持,因此稱之為「耗散結構」[iii]。Rabey認為戲劇即是一個耗散結構,因為戲劇也具有不平衡(non-equilibrium)、非線性(non-linearity)、不穩定(instability)和不確定(indeterminacy)的特徵。

Rabey並不是第一個從其他學科尋找靈感和類比的戲劇教授。援引其他學科的概念有時確實能夠給戲劇研究帶來新鮮視角和獨特啟發。Andrew Sofer在專著Dark Matter: Invisibility in Drama, Theatre, and Performance中提到了物理中暗物質(dark matter)的概念。暗物質指的是宇宙中無法通過電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的物質(即暗物質不可見),但是它們和可觀測的物質通過引力互相作用。Sofer將表演中觀眾看不到卻對演出效果產生影響的方方面面稱作暗物質,這包括了後台發生的事情(如《海達·高布樂》劇末的槍聲)、缺席但演出中被談論的角色(如中世紀宗教劇中的上帝)和觀眾(例如伊莉莎白時期看《浮士德博士的悲劇》的人們)自己的迷信思想,等等。Sofer的觀點啟發學者更加全面地思考和書寫戲劇史。相比暗物質,Rabey選取的物理概念無疑是十分複雜的,他因此花了大量筆墨建立戲劇和耗散結構之間的聯繫。儘管他選取的三個劇作(randomby debbie tucker green, The Kitchen by Arnold Wesker and Krapp’s Last Tape by Samuel Beckett)對時間有著不同的處理,但是他並沒有明確描述耗散結構對時間的理解。疲于弄清楚普里戈金複雜理論(作者在耗散結構之後又進一步談到了普里戈金的混沌理論)的讀者也很難看出將戲劇看作耗散結構對於理解戲劇和時間有什麼具體幫助。 

Rabey在論述耗散結構時遇到的問題不是偶然的,通讀全書我覺得作者分析具體作品遠比引入跨學科理論有說服力。本書第二部分可讀性高於第一部分的原因即在此。進入第二部分「戲劇中的時間」,作者花在闡釋跨學科理論上的時間明顯減少了,更多篇幅用於劇作的文本和演出分析。第三章名叫「時間的形狀(Shapes of Time)」,開篇部分對戲劇學者關於戲劇時間(theatrical time)的定義和模型做了簡單總結,比較有價值。隨後Rabey選取諸多英語世界劇作家的例子分別論述了文本和演出中體現出的不同的時間觀。第四章的題目「不確定性原理」(Principles of Uncertainty)參考了物理學家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的測不准原理(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從人們不能同時地精確測量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進而引申談到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哈樂德·品特(Harold Pinter)和霍華德·巴克爾(Howard Barker)等劇作家如何表現令人困惑的、充滿不確定性的體驗。在第五章「脫節的時間(Time outof Joint)」中,作者以愛德華·邦德(Edward Bond)、安東尼·尼爾森(Anthony Neilson)、卡里爾·邱吉爾(Caryl Churchill)等劇作家的作品為例討論了時間限制角色的人生選擇並表現社會政治問題這一主題。由於Rabey在每一章中都至少談及六個劇作家,所以他並不會詳細介紹每個劇作家的背景和作品,只著重分析和各章主題相關的劇作。

總體說來,本書呈現了Rabey把關於時間的理論運用於戲劇的有趣嘗試。Rabey並沒有試圖通過結構緊湊的學術寫作來證明一個單一的論點,而是用戲劇和時間之間的關聯這一母題將相對獨立的各章串在了一起。他對當代英國劇作家作品的分析值得相關學者參考閱覽。

[i]該術語的中文翻譯來自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何成洲教授2017年即將出版的新書《文學的操演性》。

[ii]Oscar G. Brockett and Franklin J. Hildy. Historyof the Theatre, 9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2003), 237. 

[iii]伊利亞·普里戈金,《從存在到演化—自然科學中的時間及複雜性》。曾慶宏等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David Ian Rabey is a Professor of Drama and Theatre Studies at Aberystwyth University. 

黄宜舟,美國塔夫茨大學戲劇系博士候選人。工作郵箱: yizhou.huang@tufts.edu



评论

© 思逸 | Powered by LOFTER